中国创新力如何?
我们首先得看一下什么是“创新”,然后才知道我们的“创新力”是否很强。 通常我们谈的“创新”是“新概念”(newconcept)、新事物(newthing)或“新生事物”(newborn thing),这些是我们日常交流中会使用的语言词汇,但它们是不是我们经济学课本里定义的概念呢? 经济学课本里一般这样定义“创新”:一种能够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供永久解决方案的资产。
这个定义里有三个关键词:产品、服务、永久性解决方案。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关键词的创新,才能称得上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 而同时满足这三者的例子并不多,可能最大的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了。计算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不断发展,从一台庞大的机器到了现在的智能手机,实现了“不断提供新的产品”;而互联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从最早的远程连接,到如今的万维网、智能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同样达到了“不断提供新的服务”的标准;至于最后一点,只要没有明显的垄断迹象,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永久性”的。因此互联网和计算机堪称当今最伟大的科技产物之一,也是“创新”的最佳案例。
当然还有别的例子,但大多数例子只能满足两个关键词,要么不能提供永久性的解决方法,要么是人为制造的。比如高铁、高速公路就属于后者,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只能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项内容,因为消费者无法长期承担它的成本;而人工合成材料、克隆技术之类则属于前者,难以纳入经济学的范畴。
那么根据这个定义,中国的创新力如何呢? 众所周知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而互联网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从网购、移动支付再到共享单车,互联网不断提供给人们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大多是由企业无偿提供的,符合经济学里“非市场”行为的特征,应该算是伟大的创新。
一些高科技产业也属于创新之列,尤其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 比如芯片行业,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不仅是为了实现芯片行业的弯道超车,也是为了摆脱国外的技术封锁,这一点与上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很有类似之处。如果未来的芯片行业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那一定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
除了新产品和新服务,还有一种创新叫做“流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它不直接创造产品,而是通过改变生产流程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宜的产品或服务。 我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最大的“流程创新”案例,通过开放市场和引入竞争,让经济的活力不断释放出来。可以说改革开放这场制度上的创新,不亚于任何一项技术创新,甚至是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