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自什么成语?
自食其言
拼音: zì shí qí yán
英文: fail to keep one's word
释义: 食:吃;自食:自己吃了自己说过的或者做过的事情。指对自己的言行失信。意在批判。
成语典故:
春秋时候,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是两个争夺王位的劲敌。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这两位公子身旁的亲信。后来,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了都城继承了王位,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不但没有治罪于管仲,反而重用了他,鲍叔牙甘居其下,于是便出现了“管鲍之交”的历史佳话。
齐桓公做了国君以后,要对当年和他同争王位的公子纠的人治罪。管仲曾经作为公子纠的庶母,辅佐过公子纠,论罪应当杀头。鲍叔牙不但不记当年打仗时管仲射过自己一箭的私仇,反而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结果重用了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心作他的助手。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当上霸主之后,很得意,一天他对同族的公了们说:“寡人所以能有今天,都是管仲的功劳,要没有管仲,哪有我的今天。”话还没说完,鲍叔牙站了起来,不高兴地说:“主公这话错了,当年如果你听我的话,早就做了国君。而且,主公你的才能比起管仲来,也是远不如他的。”齐恒公是个大智之人,鲍叔牙话里的言外之意,他不是听不出来,他忙站起来说:“先生不要说了,寡人知道先生的贤明。”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坚持下,齐国国力大增,终于取得了春秋首霸的地位。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在召陵会盟,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仗着人多势众,就派使臣对齐桓公说:“我们楚国土地辽阔,兵员众多,军队粮草,吃不完,用不着,我们想派兵北伐周朝,你管得着吗?”
齐桓公一听楚使这话,本来想发作的,但转念一想,自己和楚国会盟的时候,是人家的好意,要是真动起怒来,未免理亏,便忍着这口气说:“我听说周朝的赏赐,是根据道义和功绩的大小来定的。当初周平王封我们先王太公之时,说是太公能够发扬文德武功,因此特赏给先王周室的余部,使我们能够镇守东海,代天子管理东方诸侯。”
楚使一听齐桓公说这话,就明白齐桓公在拿自己周朝分封的事儿来说事,便说:“我们楚国东边是蛮夷,南边是三苗族,西边是巴方、濮等部,北边是晋国,还不到千里。楚国世世代代都献贡品给周王室,可是周王竟把汉东之地赐给随国,把方圆三百里的地方和方城以内的土地赐给唐国。楚国本想征伐这两个国家,但又害怕大王发兵救援,你看这事怎么办才好呢?”
齐桓公不慌不忙地说:“承蒙贵国看得起寡人,特意命我作你们南方诸侯的长,至于唐、随两国,是中原小国,寡人还没能过问他们的事呢?以后还得请你们多多关照啊!”
楚使见齐桓公主张中原诸侯的霸主,这话不甜不酸,心里很不舒服,但楚国正要对外发展,也不好轻易得罪齐国,只好算了。
过了几天,双方准备签订和约。和约本来是楚国起草的,上面写着“楚国和齐国结盟”。楚是大国,起草的人存心想在字里行间压一压齐国,把“楚”字写得特别大,把“齐”字写得特别小。齐桓公看了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齐怎么能和楚平等结盟呢?”便用手指着和约说:“请先生把原来的字改一改,还是‘齐国与楚国结盟’为好,不然,我们国人知道了会笑话我的。”楚国大夫屈完拗不过齐桓公,只好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