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球率是球队关键吗?
控球率高不一定能赢球,控球率低也不一定会输球。控球率高,更多的掌握球权,让对手没有拿球的机会,从理论上讲,控球率高的一方会比控球率低的一方获得更多的射门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进球得分。但是控球率高的一方,也会消耗更多的体能,更容易出现防守真空被反击,如果控球率高的一方把握机会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输球。反之控球率低的一方,可以通过有效的防守反击战胜控球率高的一方。现代足球发展到今天,控球率高低已经不是判断球队能否获胜的重要标志。
控球率只能表明在比赛中拥有球权的时间长短,而不能表明控球的效率。拿西甲的巴萨和皇马来说,巴萨是控球的“教课书”,其tiki-taka战术对皮球的控制已经进入化境,但是皇马却往往用简单、直接的中长传将球交到C罗脚下,两队的控球率往往会出现较大的落差。从足球发展的趋势看,由于身体对抗和体能变得日趋重要,控球率的重要性在下降。不少主教练采用“退守反击”战术,以“控球率为代价”来换取“有效进攻”——虽然让出控球权,但获得射门的效率并不差。
在欧洲杯小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乌克兰0比2输给瑞典,出线形势很不明朗。赛后乌克兰主帅被问及如何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击败法国时,他的态度很明确,“我们应该改变对荷兰时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应该更多地把皮球控制在自己脚下。我们要控球。”这位教练甚至将控球视为出线的灵丹妙药,可见控球的重要性。2010南非世界杯时,西班牙队利用高控球率战胜荷兰和德国队,使得“控球率决定比赛胜负”的观点甚嚣尘上,西班牙人的成功使得很多国家队和俱乐部对他们的控球哲学推崇备至,也使人们误以为控制场面就将获得比赛的胜利。其实这不符合“攻防转化”和“射门”这两条足球的胜利法则。
在当今足坛,以“tiki-taka”为代表的控球战术在世界足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很多球队也提出了“反控球”的战术思想,例如意大利和英格兰等队。在欧洲杯小组赛希腊客场2-1战胜俄罗斯的比赛中,希腊控球率不到三成。但是,希腊的反击效率很高,获得了多次反击良机,这也使他们在落后的不利局面下翻盘。在欧洲杯小组赛瑞士1比0战胜西班牙的比赛中,全队跑动距离达到109公里,比西班牙多出9公里,瑞士队利用充沛的体能不断在球场两端往返奔跑,对西班牙队的中场传递形成了严重干扰。从这两场比赛可以看出,跑动距离占优的一方往往会限制控球率高的一方。所以为了弥补控球率不足的缺陷,需要有更积极、更努力的奔跑来限制对手的控球,而且也能获得更多的反击机会。
随着足球战术的不断发展,控球率已经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以西班牙为首的一些技术型强队通过长时间耐心的控球进攻以达到撕裂对手防线创造良机取得进球,而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一些力量型强队则通过坚固的防守来等待对手露出破绽后伺机反戈一击,两种战术虽迥然不同,但都可达到相同的获胜效果。